1 ) 《逃离德黑兰》电影剧本
《逃离德黑兰》电影剧本
文/(美国)克里斯·特里奥
译/晨风
画面渐显:
为人所熟悉的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标识。
之后,这个标识被火焰吞噬。
它变成一面美国国旗,在大街上燃烧。
1.外景,美国大使馆(德黑兰),早上
示威人群举着(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被废黜的(伊朗国王)沙阿的模拟像。他们反复高喊着口号,一只只拳头在空中挥舞。
叠印:德黑兰———1979年11月4日
年轻的男男女女们———约摸三分之二的男人和三分之一的女人。差不多一半的年轻女人都戴着披巾。很多人身上都戴着印有阿亚图拉·霍梅尼照片的塑料围裙。
来到罗斯福门:这里摆着在被废黜的伊朗国王沙阿的政权统治之下被杀害的学生们的照片。
标牌上用英文写着:“美国遣返沙阿”———“为谋杀伸张正义”。几个伊朗警察也在人群里———他们更像是旁观者而非维护和平的人。
一名男子发狂似的用力刺沙阿的模拟像。
一名伊朗学生用超8毫米摄影机拍摄这个场面。
2.外景,美国大使馆(德黑兰)的场地,早上
在大使馆的大门里面,我们听得到抗议的喧闹声。场地上有三幢主要的建筑物:办公处,这是大使馆的主楼;大使的官邸;领事馆。
我们看到这一处有围墙的大院是安全的:填充沙粒的陷阱,还有领事馆窗户上面的那些钢栅。
3.内景,美国大使馆-领事馆办公室,早上
透过那些钢栅往外看的视点镜头。
鲍勃·安德斯站在窗户旁边的一把椅子上,注视着使馆大门外的示威人群,他四五十岁左右,是位领事官。
鲍勃·安德斯:今天参与狂欢的人更多了。
马克·莱吉克,二十九岁,也是位领事官,他来到窗边跟安德斯一起往外看。
4.外景,罗斯福门,早上
接着,在一段著名的资料镜头里,简单的事情发生了。一名穿着针织套衫的年轻男子爬上大门,并且设法跳到大门的另一边。
现在,我们看到那个著名的镜头的反打镜头。它不再是资料镜头。
我们正看着汤姆·埃亨的视点,他四十八岁,是这里的中央情报局站长。
5.内景,海军陆战队岗哨,早上
在大使馆场地上的一个永备发射点里,美国海军陆战队年轻的罗基·西克曼中士,也可以看到那些示威者们强行穿过草坪。
西克曼中士(对着无线电报话器说):……阿帕奇堡垒被突破———请指示———
6.外景,罗斯福门,早上
大门前的抗议变得越来越吵闹———它的能量和人数都在扩大。
一群学生———男人都蓄须———这些人更激烈、更有组织性。他们挤到抗议人群的前面。
女人们举起一面旗。这是信号。
似乎得到了信号,伊朗警察离开大门。一个女人从她的披巾下面掏出一把大断线钳,把它递给一个蓄须的学生。那个学生开始切割锁闭大门的链条。
一名身穿绿色军上衣的年轻男子举起拳头,我们看到他的衣服里藏了一把手枪。
更多的学生翻越围墙———一个接一个地跳到另一边。
7.内景,海军陆战队岗哨,早上
西克曼中士:他们翻墙了———
8.外景,罗斯福门,早上
然而过不了多久,不需要翻墙了,因为大门的锁链被切断,示威者们洪水般地涌入使馆大门———
9.内景,办公处办公室,早上
这里是大使馆的神经中枢,混乱在加剧。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部电话。这里就像一间急诊室,病人就是整栋大楼。
安·斯威夫特,三十一岁,副政治事务官,她的耳朵贴着电话听筒———试图听到华盛顿的报告。
安·斯威夫特:外面有几百人———(看向窗外)不,几千人,有几千人———
10.内景,领事馆办公室,早上
马克·莱吉克和鲍勃·安德斯注视着窗外,紧张不安,那些申请签证的伊朗人则更是惊恐万状。
鲍勃·安德斯:这些窗户应该是防弹的吧?
马克·莱吉克:又没测试过。
11.内景,办公处(海军陆战队一号岗哨),早上
六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正在观看监视器上的画面。大使馆场地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汇集了成群的示威者。
阿尔·戈拉辛斯基,三十岁,大使馆保安主任,他对着无线电报话器大喊。
阿尔·戈拉辛斯基:海军陆战队———后退———
12.外景,办公处,早上
示威者们冲过来,他们拐弯来到办公处这栋楼。他们用短棍和撬杠砸窗玻璃。
13.内景,领事馆办公室,早上
鲍勃·安德斯(打电话):能不能马上派警力过来?该死。
14.内景,海军陆战队一号岗哨,早上
那些保安监视器一台一台地变黑———或者被砸。海军陆战队队员们瞪着眼。
15.外景,大使馆附近的大街,早上
一位伊朗警长抽着烟,注视着这场大乱,无动于衷。
16.内景,海军陆战队一号岗哨,早上
海军陆战队队员们穿上盔甲、戴上防毒面具、拿上防暴工具。阿尔·戈拉辛斯基走过站成一排的队伍,提醒他们要守规矩。
阿尔·戈拉辛斯基:不要开枪。不要当挑起战争的那个混蛋。他们需要一个小时才能销毁机密文件———要稳住。(稍顿,严厉)只要对一个人开枪,他们就会杀死这里所有的人。
17.外景,领事馆,早上
示威者们现在举着横幅聚集在大使馆的场地上。
一个戴着披巾的女人对着她自己的无线电报话器说话。
一些人手牵着手、反复高喊着口号。一些人公然携带着自动步枪。
18.内景,海军陆战队一号岗哨,早上
阿尔·戈拉辛斯基(对着步话机说):催泪瓦斯是最后手段———重复,除非生命受到威胁!
19.内景,走廊,早上
加莱戈斯和西克曼听到了阿尔·戈拉辛斯基的告诫,可还是从一扇窗口向下面的示威者们接连发射催泪弹。一个霰弹接着一个霰弹。
20.内景,领事馆办公室,早上
领事馆里有六个人,包括三十二岁的农业随员李·沙茨。
乔·斯塔福德:———我们不要去外面———
马克·莱吉克(打断他的话):只有这栋楼里有个出口能直通街道。我们必须走———
海军陆战队队员们对着无线电报话器相互咆哮的吵闹声。
21.(略)
22.内景,走廊,早上
他们从一扇小窗户看着外面的暴民。
阿尔·戈拉辛斯基:我到外面去。
加莱戈斯:为什么?
阿尔·戈拉辛斯基:说服他们。
戈拉辛斯基打开办公处的大门,往外看———
23.内景,办公处办公室,早上
弗雷德·库普基,三十四岁,通信官,他对那些把文件堆积起来放进碎纸机里切碎的工作人员大声说———
库普基:清光所有的东西。不要分类———
安·斯威夫特(打电话):没有,没有警察……一个警察都没有……
24.外景,办公处,早上
阿尔·戈拉辛斯基一走到门口的台阶,立即就有喊叫声,一名示威者用枪指着他的头,蒙住他的眼睛,把阿尔的脑袋按在地上。
25.内景,领事馆办公室,早上
科拉·莱吉克:二楼———有没有人听到———我们需要帮助———
我们的视线顺着办公桌的方向移动,乔·斯塔福德用波斯语对着一台无线电报话器重复同样的话。
其他人把东西打包。
26.内景,走廊-通往安全库,早上
海军陆战队队员和工作人员们,包括汤姆·埃亨在内,推着一车文件跑过走廊。他们来到安全库门口,打开门上的密码锁,进入安全库,径直走到焚化炉前,开始销毁机密资料。
27.外景,办公处,早上
阿尔·戈拉辛斯基被人按在门上———用枪指着头。他开始惊慌失措。
阿尔·戈拉辛斯基:让我进去!天哪!把该死的门打开!
海军陆战队队员打开办公处的门,示威者们蜂拥而入。
27A.内景,办公处办公室,早上
屋顶上面响起嗵嗵的脚步声。他们抬起头来。
28.外景,领事馆楼顶,早上
示威者们在领事馆的楼顶上跑着。有几个人停下来,试图用大头棒和管子卸掉通气口的盖子。
29.外景,大使馆的场地,早上
现在有几千人聚集在大使馆的场地上,还陆续有蜂拥的人群穿过大门。
那名拿着超8毫米摄影机的学生继续把所有这些场面都拍摄下来。一位新闻摄影师拿着16毫米摄影机,也把这一切拍摄下来。
人们把冒着烟的催泪霰弹筒猛掷出去。
一名示威者点燃了一张纸,用以抵挡催泪瓦斯的刺激。
30.内景,办公处办公室,早上
工作人员用机器的碎片砸坏其他的机器———任何可能运转的大使馆设备。
后来……一片尖叫声。灯灭了。电力被切断。
31.内景,安全库,早上
汤姆·埃亨捣毁密钥———盒子大小的硬盘———与此同时,比尔·多尔蒂,三十三岁,把一叠叠的纸扔进一台电炉里面。
比尔·多尔蒂:汤姆,你不是说想要见识这个世界吗……
电炉发出响亮的咔嚓声,接着停止运转。他们两个人对视了片刻。
比尔·多尔蒂:在开玩笑吗?
汤姆·埃亨:去拿碎纸机。
32.内景,办公处通往二楼的楼梯井,早上
一个二十几岁的学生领袖阿里,他喊叫着,并用布捂住脸,挡住催泪瓦斯。
33.内景,办公处办公室,早上
现在的情绪是狂乱的———大家四处捣毁物品,或者大喊大叫———
安·斯威夫特:没有……啊———是的———到大楼里面了,里面———
34.内景,领事馆办公室,早上
鲍勃·安德斯猛力砸碎美国签证的印版。
那些申请签证的伊朗人现在聚在一起。几个女人哭哭啼啼。
大家继续争论留下还是离开。
马克·莱吉克对着步话机叫喊,但是现在每个波道都是说波斯语的。
马克·莱吉克:没有人来。我们必须走了。
35.(略)
36.内景,领事馆办公室,早上
马克·莱吉克示意其他工作人员———还有二十名在办公室里面申请签证的伊朗人———去楼梯井。
鲍勃·安德斯:伊朗人先走。(没有人动)离开大楼!赶快走!
37.内景,办公处-走廊,早上
一名学生拿着一幅霍梅尼的大肖像,它已被用做投掷飞镖的靶子。
学生(尖叫):这是谁干的!!!
两名大使馆工作人员低头看着地板。
38.内景,领事馆楼梯井,早上
二十名申请签证的伊朗人跑下楼梯,在大街上散去。在他们后面,五名领事馆工作人员也跑下楼梯。
他们是马克·莱吉克、科拉·莱吉克、乔·斯塔福德、凯西·斯塔福德和鲍勃·安德斯。他们来到楼梯底部。
39.内景,办公处办公室,早上
学生们拿着枪,冲进办公处办公室,对着安·斯威夫特和其他人大喊大叫。现在,这些工作人员的情绪几乎是平静的。
安·斯威夫特(打电话):完了。他们进来了。
她放下电话听筒。
40.外景,大使馆外面的大街,早上
这里是安静的———屋顶和大使馆场地另一边的抗议声显得很遥远。只有空荡荡的街道。
地面上:示威者们丢弃的横幅、小传单和报纸。
我们看到街上有像血一样的东西。
从大使馆逃出来的五名工作人员步履匆匆,但是注意不要跑起来。他们听得到枪声,还有波斯语的喊叫声。他们走在大街上,远离抗议声,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科拉·莱吉克回头看了看。
鲍勃·安德斯:继续走。
41-45.(略)
46.内景,美国国务院-七楼走廊,晚上
地球的另一边,这里也是一片忙乱。三十几岁的贝茨和马利克都是美国国务院的中级助理。大使馆的围困形成了冲击波。现在这栋大楼变成了危机处理中心。
贝茨:这些杂种攻击我们,我们就不能反击吗?
马利克:是我们先起的头。
贝茨:你觉得苏联人会容忍吗?他们早就出兵了———
罗伯特·彭德,四十几岁,也和他们一起在走廊上走着。他们全都接到同样的电话,去国务卿的办公室。彼得·金科,二十八、九岁,跟在后面。
彭德:谢弗!谢弗!
马利克:你还想怎样?我们帮助的那个家伙残害人民———
布赖斯:至少六十人。也可能有一百人。
金科(赶上他们):你还没有找到谢弗吗?
彭德(对金科说):不是,我尖叫他的名字是要咒他。
哈尔·桑德斯,四十八九岁,是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永远都那么焦虑。他跑出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
桑德斯:六个人出来了!
47.内景,国务卿办公室,晚上
国务卿赛勒斯·万斯,六十二岁,他习惯于告诉那些重要的人要做什么。
上一个走廊场景中的每个人都在这里聚集。
万斯:我听说是五个人。
贝茨:现在显然是六个人。
万斯:情况如何?
彭德:不清楚。我们知道他们逃出了大使馆。
万斯:他们现在在哪里?
桑德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
贝茨:我们准备营救吗?
布赖斯:国务卿的电话———
万斯(接电话):白宫插手吗?
48.内景,白宫-西翼,晚上
汉密尔顿·乔丹,四十岁,南方人,是吉米·卡特的白宫参谋长。他走上楼梯,助手们跟着他。
巴特勒(画外音):他们声称大使馆秘密从事间谍活动———
乔丹:要是这样就好了。中情局在当地有三名探员,都没料到有革命?算什么情报啊———
49.内景,白宫-参谋长办公室,晚上
这里的架子上放着一些伊朗地图。兰登·巴特勒,三十几岁,是汉密尔顿·乔丹的副参谋长。
秘书(接电话):请稍等———(把听筒交给乔丹)是霍丁———
乔丹(对秘书说):我再回他电话。
巴特勒:他们很坚持。我们驱逐沙阿,他们才放人。
乔恩·蒂特顿,三十几岁,是乔丹的助手———
蒂特顿:那就送他上飞机。见他的鬼。
乔丹:他只剩半条命了,正在化疗。
巴特勒:我们让他进来,他现在就是我们的了。
蒂特顿:所以只要患了癌症,任何刺头我们都要接收了?
乔丹:不是。只是站在我们一边的刺头。所以,那些还在带刺的宝座上待着的其他刺头们知道,他们要跑路时,不会在西奈半岛被骆驼兽医拿掉脾脏。
蒂特顿:跟加拿大人在一起的那六个人呢?
现在,乔丹看着一台监视器,上面是大使馆前面一名被蒙住眼睛的人质的镜头。阿尔·戈拉辛斯基被带下大使馆前面的楼梯。
乔丹:现在大使馆有六十人,他们的头都被枪指着。
蒂特顿: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着大使馆。这让那些人比大街上的那六个人更加安全。
分析员(走到门口):巴尼萨德尔说会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解决。
乔丹:先不管那六个人。我去向总统做简报。
画面变黑,之后渐显。
49A.外景,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下午
一条孤零零的黄丝带在前景处斜挂着。
黄丝带系在路灯柱上面。一座教堂的草坪上立了块标牌,写着:为我们的人质祈祷。一家干洗店的窗户上挂着一面巨幅的美国国旗,孩子们画的黄丝带图画环绕着它。
在附近一家酒吧外面,还有更多的黄丝带。
叠印: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69天后
49B.内景,托尼·门德斯的公寓,黎明前
镜头从电视机的画面移动到茶几,茶几上面凌乱地堆放着食物罐和啤酒瓶,接着,我们看到托尼·门德斯,四十岁,还穿着前一天的衣服在睡觉。
电话铃响了。他拿起听筒,迷迷糊糊的。
门德斯:喂。
他听了一会儿电话,然后坐起来,一下子完全清醒了。
50.外景,运河公路,早上
托尼·门德斯的汽车在运河公路上急速行驶。
51.外景,美国中央情报局-停车场,早上
托尼·门德斯下车,匆匆走向一座白色的建筑物,它看上去像一座大学校园。
新闻广播员(画外音):巴尼萨德尔总理今天重申,要求人质获得释放……
52.内景,美国中央情报局,早上
托尼·门德斯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正门,走过地面上那个著名的徽章。
他经过那一面星形勋章墙,墙壁上面每一枚星形勋章都代表着中情局的阵亡探员(那时候星的数量要比现在少)。
他经过一名保安人员,向他出示自己的通行证。那名保安点点头。
53-55.(略)
56.内景,美国中央情报局-杰克·奥唐奈的办公室,早上
杰克·奥唐奈发狂似的把一些文件扔进文件夹。托尼·门德斯来到奥唐奈的办公室。
奥唐奈:有六个人从后面的出口逃出来。英国人把他们拒之门外,新西兰人把他们拒之门外。加拿大人收留了他们。他们在那里一直待到现在。
奥唐奈把从大使馆逃脱的那六个人的照片交给门德斯,接着继续往文件夹里扔东西。
奥唐奈:他们代称为“住客”。事发后,他们就没离开过加拿大大使的官邸。
门德斯:妥协了?
奥唐奈(摇头):只是时间问题。革命卫队挨家挨户搜查逃脱的人。他们是要见血的,托尼。他们中半数的人都认为,霍梅尼对待大使馆的人太仁慈。
奥唐奈走出他的办公室,门德斯跟随在后。
门德斯:白宫方面呢?
56A.内景,美国中央情报局-办公区,接前景
他们穿过办公区,我们得以一窥1979年的中央情报局总部:这里没有什么豪华或者漂亮的装饰。到处都是文件。垃圾每周清理一次。烟灰缸里装满了香烟和雪茄烟的烟蒂。每样东西永远都是凌乱不堪。还有打字机。永无休止的发电报和打字的叩击声是这里每天的节拍器。
奥唐奈:卡特动用了太多资源。他希望那六个人出来。
门德斯:还有谁知情?
奥唐奈:只有他们家人。另外,大使馆的某位天才保留了大使馆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册。
门德斯:天哪。
奥唐奈:我们认为,这本名册在他们冲进来之前已经被碎纸机切碎了,但是那些家伙利用血汗工厂的童工们重组碎片。一旦重组完成,他们就会知道是谁逃脱了,就会惩罚他们。后果就是被斩首示众。
门德斯:谁负责这件事?
他们走出一扇门,出了办公区。
57.内景,美国中央情报局-走廊,接前景
他们走在走廊上。
奥唐奈:国务院在机构内部进行协调。
门德斯:他们不管偷偷撤离的事儿的。
奥唐奈:现在管了。他们想让我们来操作,严格说来是担任顾问。恩格尔说这是双输局面。国务院想成为众矢之的,他就如其所愿。
门德斯:为什么恩格尔想让我去?
奥唐奈:表示他派出了最好的撤离高手,好对国务院交待。
他们在一间会议室前停住脚步。
58.内景,美国中央情报局-会议室,几分钟后
他们进去的时候发现:行动部副总长亚当·恩格尔,四五十岁,正在接待国务院的来客:彭德和贝茨。国务院的人都比中情局的人要穿得好,恩格尔除外。
其他中央情报局的行动部官员和情报分析员们充当听众。
恩格尔:好了。这位是来自国务院的罗伯特·彭德。他一直都在跟外交部的摩根接洽。
金科,国务院的一名助理,把覆盖在那六个人的身份照片上的帷幔揭开。彭德指了指头两张照片———在此期间,镜头会闪现那些身陷加拿大大使官邸的“住客”们的画面———
彭德:马克·莱吉克和科拉·莱吉克,二十九岁和二十五岁。马克是领事官,科拉是助理。新婚夫妻。他们几个月前才到那里。语言不通,也不了解当地情况。(指下一张照片)亨利·李·沙茨,爱达荷州的农业随员。他去那里是要把美国拖拉机卖给伊朗农民。事发的时候躲藏起来,后来想办法跟其他五个人会合。(指下一张照片)乔·斯塔福德,二十八九岁。精明、钻营。会说波斯语。安排妻子凯西入职———
贝茨:大使馆人手不足,所以职员的妻子们会充当打字员。
房间里的人对贝茨的话没有评论。
彭德:鲍勃·安德斯。高级领事官,团队中最年长的人,也最有可能成为带头的人。
贝茨:他们躲在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幸好伊朗人还不知道他们逃脱了。
彭德: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自行车。我们已经确定了那个地区的僻径———穿越山区的几条绳梯,到达大不里士的这个地方。因为有路障,所以不考虑汽车。
彭德冲贝茨点头示意,贝茨走到地图前面,指示伊朗北部。
贝茨:等到时机适宜,我们就会送去六辆自行车,并提供土耳其边境的地图。
彭德:根据情报,他们会骑自行车。要不然,我们就准备派人去教他们。
这些职业密探们想改变这个愚蠢的方案,然而谁也没有大胆地说出来。后来———
门德斯:你可以送去免摔的四轮自行车,然后拿着佳得乐饮料在边境等他们。
大家的注意力转向门德斯。恩格尔不高兴。
门德斯:到土耳其边境有300英里。需要有人带着打气筒跟着他们。
恩格尔:上级指示要精准打击,国务院会处理这次的行动。
彭德:这位是———
奥唐奈:托尼是撤离专家。沙阿倒台后,他带了很多沙阿的人出来。
门德斯(对彭德说):如果这六个人能读会算,他们随时可以弄明白自己的处境。现在是冬天。你想等到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再骑车上路吗?(稍顿)机场才是唯一的出路。替他们伪造新的身份,再派人带他们坐客机出来。
贝茨:我们研究下这个方案。
恩格尔:他们绕不过机场的检查。那里由伊朗革命委员会控制。
贝茨:他们可以假扮成记者。政府发了70多张———
马里奥·马利诺夫插话,他三十几岁,是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分析员。
马利诺夫:74张。
贝茨:———签证给美国记者。
马利诺夫:革命卫队会监控这74个人。
门德斯:如果他们被逮到持假记者证,一小时内绞索就被套在颈上了。
彭德看着贝茨,贝茨正努力表现自己,以博取上司的好感。
贝茨:北美口音限制我们的选择。所以我们请求加拿大发给他们护照。
金科:国际学校的英语教师。以前管用过。
门德斯:那所学校八个月前就关闭了。
贝茨:那慈善人士呢。
贝茨从活页夹里拿出一页纸:上面是一个瘦削的纳米比亚小孩的图片。
贝茨:他们是六名加拿大人,去那里考察农作物。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口粮。给他们农业非政府组织的身份———
然而他的话已经提不起门德斯的兴趣。门德斯翻阅桌上的一份报纸。
贝茨:这是为挨饿的孩子们提供食物。
马利诺夫(指图片):那些小孩是黑人。他们是非洲小孩。
金科:我们会找到种族合适的小孩。
保罗·拉蒙特开了腔,他二十八九岁,是中央情报局的人。
拉蒙特:伊朗有挨饿的小孩吗?
彭德:我相信那儿有小孩瘦得像皮包骨……
罗西:用一个标识……带有种子图案。“希望的种子”……
门德斯举起一页报纸向彭德展示。
门德斯:长官,看下这份报纸好吗?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彭德不喜欢这样,不过他会装装样子。
彭德:德黑兰。
门德斯:地面上是什么?
彭德:雪。
门德斯:那么这些慈善人士要在雪地上考察哪种农作物呢?长官,撤离就像堕胎一样。你不想要,但做的时候却不是自己动手。
这次会议破裂了。贝茨跟在彭德后面离开会议室。恩格尔的脸色很难看,他被迫接手这个难题。
恩格尔(对门德斯说):你有更好的计划吗?
门德斯没有回答。
恩格尔:想一个出来。
58A-59.(略)
60.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餐厅,晚上
大家围坐在一张餐桌边吃晚餐:六位住客;加拿大大使肯·泰勒,四十几岁。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证实一个说法:加拿大人总是好心情。坐在他旁边的是帕特·泰勒,菲律宾人,四十几岁。大家闲聊着。
只有乔·斯塔福德不与人交谈。
凯西·斯塔福德(对乔·斯塔福德说):你还好吧?
科拉·莱吉克:如果你的家人挨饿,你不想听什么国际法吧———
马克·莱吉克:她又来了!再一次为他们辩护,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科拉·莱吉克:不是辩护。是解释。
马克·莱吉克:都一样。
餐叉敲玻璃杯的响声。肯·泰勒站起来。
肯·泰勒(举杯):为安然度过十个星期干杯。为我们的客人干杯。
李·沙茨(举杯):为我们的主人,大使先生干杯。
科拉·莱吉克:还有大使夫人。
鲍勃·安德斯:你们听……
酒杯里的酒开始晃动。传来直升机的响声。肯·泰勒极力让语气轻松些。
肯·泰勒:诸位,请躲进地窖。
61-67.(略)
68.内景,托尼·门德斯的车,晚上
托尼·门德斯一边开车回家,一边收听广播里对于人质事件的报道。
69.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晚上
住客们从餐桌边起身。凯西·斯塔福德踌躇不决。
乔·斯塔福德(对帕特·泰勒说):凯西不想再下去了。她得了幽闭恐怖症。
鲍勃·安德斯:天哪。
69B.内景,托尼·门德斯的车,晚上
门德斯一边开车,一边思考———
69C.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晚上
马克·莱吉克:你让我们所有人都有危险。
乔·斯塔福德:他们不会进来的。
李·沙茨:这是她的选择。随她吧。
鲍勃·安德斯(愤怒):好啊。那就在他们的枪管上插上鲜花吧———
我们看见女管家萨哈尔在收拾餐桌。
70.内景,蘑菇室,白天
在一间阴暗的房间里,人质们被两个一组地监禁起来。
一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端着一把自动步枪———
71.阿亚图拉·霍梅尼的采访镜头
阿亚图拉·霍梅尼(画外音)(字幕):如果卡特不遣返沙阿,他们可能会受到审判,如果他们受到审判,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72-73.(略)
74.内景,地毯工厂,白天
镜头对准一只小手。
很多碎纸片被重组在一起,组成:美国国务院———德黑兰———机密。
他正在重新拼合大使馆的文件———那是一大堆被碎纸机切碎的纸片———技能娴熟。
我们看到一张面孔正显现在被重新拼合起来的纸片上。
75-77.(略)
78.资料镜头
白宫前面,一场反伊示威活动气势汹汹。人们举着标牌:“驱逐所有伊朗人”/“骑骆驼的人滚回家去”。一名伊朗裔男子被踢得蹲在地上。一位中年妇女对着摄像机挥舞一面美国国旗。
79.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晚上
住客们下到一个地窖里面———那是一块黑暗、狭窄的地方。先是马克·莱吉克和科拉·莱吉克,接着是鲍勃·安德斯和李·沙茨……后来是乔·斯塔福德还有凯西·斯塔福德。
活板门关闭,地窖里面一片漆黑。
80.内景,托尼·门德斯的公寓-厨房,晚上
托尼·门德斯在厨房里看一台小电视,电视上面是对人质事件的报道。他面前放着一个纸夹,里面是那些住客的复印照片。
他换了个频道,接着拿起电话听筒。
81.内景,克里斯蒂娜的房子-交叉剪辑,晚上
伊恩·门德斯,七岁,正躺在床上看电视。他拿起电话听筒。
伊恩:喂。
门德斯(画外音):儿子。
伊恩:妈妈睡了。
门德斯:功课做完了吗?
伊恩:做完了。
托尼听到伊恩看电视的声音,那是电影配乐。
门德斯:在看什么?
伊恩:《决战猩球》。
门德斯:哪个频道?
伊恩:九频道。
门德斯打开起居室的电视机,调到九频道的影片《决战猩球》。
托尼盯着电视画面。那是一片荒漠景象,到处都是因技术革新而产生的废料。由罗迪·麦克道尔扮演的人猿在这片荒漠上穿行。
托尼盯着这部电影,现在他是真的聚精会神。
他的脑海像车轮一样飞速转动起来。
82-85.(略)
86.内景,科幻实验室,白天
在一个科幻实验室里正在进行一次牛/人的实验。这只牛头人身怪兽苏醒了。一位性感的太空护士正用针管给他注射。另一位护士站在旁边。
太空护士:我的创造物……我的创造物……
这个牛头人身怪兽抬起头来,猛烈地撞击给他注射的护士。
太空护士:搞什么鬼呀,布赖恩?
导演(画外音):停!
助理导演(画外音):我们停了!
87.内景,摄影棚,白天
一位电影导演,四十几岁,对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助理导演耳语。
助理导演(对着步话机):约翰·钱伯斯。约翰·钱伯斯过来化装……
88.内景,摄影棚,白天
约翰·钱伯斯是好莱坞首位奥斯卡最佳化装奖得主,他拎着一个化装箱来到摄影棚。
叠印: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1980年1月19日。
那位助理导演看到钱伯斯后,立马儿迎上去。
助理导演:他说牛头人身怪兽的假体太紧了,他没法演。
钱伯斯:他会演就不用装成牛头人身怪兽了。
钱伯斯微微一笑,朝那个牛头人身怪兽招手,接着开始用刷子和溶剂鼓捣他的假体。
89.内景,小吃桌边,白天
约翰·钱伯斯在小吃桌边找吃的。一位私人助理拿着电话走过来。
私人助理:钱伯斯先生。
钱伯斯:是谁呀?
私人助理:凯文·哈金斯?
钱伯斯看了那位年轻助理一眼,从他手中接过电话,把听筒贴近耳朵。
钱伯斯:喂,托尼。
90.内景,美国中央情报局-会议室,白天
罗伯特·彭德和亚当·恩格尔坐在会议桌边,杰克·奥唐奈在近旁徘徊。这里还有几个国务院的人和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分析员,包括马里奥·马利诺夫、保罗·拉蒙特,还有戴维·马默,三十岁出头,他是恩格尔的人。
奥唐奈(轻声问马利诺夫):他来吗?
恩格尔(点头示意关上门)(对彭德说):好吧。戴维。
马默:他们将假扮国际学校的教师。
彭德:我们不是讨论过了吗———那所学校关闭了。
奥唐奈看看时钟。
马默:假使机场的人不知道它关闭了呢———
彭德:假使。假使超人过来搭救他们呢———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托尼·门德斯走进来。
门德斯:嘿。抱歉。
奥唐奈:坐吧,托尼。
门德斯没有坐下来。在他身上有一种我们之前没有看到过的活力。
门德斯:你们熟悉科幻电影吗?《星球大战》、《星际旅行》。它们都需要到国外寻找拍摄地点。现在想像一下,他们是加拿大的电影摄制组,为了拍一部科幻电影去采外景。我们安排他们去那里,加拿大制片方安排他们去那里。他们去土耳其、埃及等国采过外景。然后,我们去领事馆,说我们想去看看伊朗。我飞到德黑兰,我们再一起组成一个电影摄制组,坐飞机出来。搞定。
马默(干巴巴):在撤离行动中,应该避免身份招摇,降低行动的曝光度。混进人群时不能太显眼。
门德斯:这比伊朗的外国教师可信多了。
恩格尔:你以为一觉醒来就能混进电影圈?我们已经弄到教师证件———
门德斯:我在洛杉矶有联络人。
恩格尔:钱伯斯。
门德斯(对彭德说):约翰·钱伯斯。他是好莱坞的特效化装师。如果我去找他,他会替我们安排。几天后就会弄得跟真的似的。
门德斯和奥唐奈把目光投向彭德,彭德是这里的决策人。
彭德(稍顿,对门德斯说):再说一次你是谁?
91.内景,美国中央情报局-茶水间,稍后
托尼·门德斯站在一个小的茶水间里倒咖啡。
杰克·奥唐奈走过来,静静地站在他身后抽烟。门德斯转过身来。
奥唐奈:我们希望你去洛杉矶。如果你把电影的事儿弄得跟真的似的,我们就把它交给局长。(稍顿,深吸一口烟)别搞砸了。整个国家都在看着你呢。他们只是不知道而已。
92.内景,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班机,早上
门德斯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他正在看《电影摄影的五个C》。
93.内景,德黑兰的一所中产阶级的住宅,晚上
六个伊朗革命委员会的人闯进一栋住宅。
他们拖走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这个男人的妻子哭喊着。几把自动步枪近距离地瞄准这个男人。
在街道对面,一个二十几岁的伊朗女人把这一切尽收眼底。
94.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起居室,晚上
李·沙茨和鲍勃·安德斯在房间里玩扑克牌,这间房装饰着波斯地毯和镶嵌图案。这里也能听见枪声。他们盯着自己手中的扑克牌。
95.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餐厅,晚上
帕特·泰勒帮萨哈尔收拾餐桌。萨哈尔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个二十几岁的伊朗女人。她是他们的女管家。
萨哈尔:夫人,你的加拿大朋友们,他们来了之后就从没出过门。
帕特·泰勒看着萨哈尔,她们四目交汇,意味深长。接着,萨哈尔继续收拾餐桌。
96.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厨房,后来
凯西·斯塔福德在厨房的洗涤槽里洗酒杯。
乔·斯塔福德:你已经洗了三次了。
他用手臂搂着她的肩膀。她继续用力擦洗。
97.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盥洗室,晚上
肯·泰勒对着镜子刷牙。帕特·泰勒走进来。
帕特·泰勒:萨哈尔知道了。
98.(略)
99.内景,约翰·钱伯斯的化装室(伯班克),下午
约翰·钱伯斯带托尼·门德斯来到他的化装室,他把窗户一扇扇地打开。化装室里都是钱伯斯设计的道具。
门德斯:你在拍什么?
钱伯斯:怪兽电影。
门德斯:会好看吗?
钱伯斯:目标观众不会喜欢。
门德斯:谁是目标观众?
钱伯斯:有眼睛的人。说吧。
门德斯:是撤离的事儿。
钱伯斯:从哪里撤离?
门德斯:你能想到的最糟糕的地方。
钱伯斯:环球城。
门德斯拿起化装桌上的一本《新闻周刊》:封面上是被蒙住眼睛的人质。钱伯斯一下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钱伯斯:你怎么进入大使馆?
门德斯:有六个人从大使馆逃走了。现在他们藏身在德黑兰。我要去救他们。
钱伯斯:你要我做什么?
门德斯:我要你帮我拍一部假电影。
钱伯斯:你来对地方了。
门德斯:我需要成立一家制片公司,弄个拍片的掩护。
钱伯斯:但其实我们什么都不拍。
门德斯:对。
钱伯斯:你想在好莱坞四处转悠,装成是电影业的大腕。
门德斯:对。
钱伯斯:但其实你什么都不想做。
门德斯:对。
钱伯斯:你一定吃得开。
100.内景,酒吧,下午
桌上放着一对高杯酒杯,里面没有酒。
约翰·钱伯斯正在看那六个人的照片。托尼·门德斯做着记录。镜头对准科拉·莱吉克的一张照片。
钱伯斯:她是英语硕士,应该当你们的编剧。编剧有时候会跟着一起采外景,因为他们想白吃白喝。(指鲍勃·安德斯)这个人是导演。
门德斯:导演能一天速成吗?
钱伯斯:给我一天时间,猕猴也能变导演。听着,要做,就要做得有模有样。那些人或许不太懂,但他们的亲友可能是内行人。拍电影不能无中生有。你需要剧本。你需要制片人。
门德斯:我来当制片人。
钱伯斯:你不行。你顶多当个副制片人。如果要拍《星球大战》那样的大片,就要列出大腕的阵容,业界的重量级人物。
我们看到墙上挂着一些亲笔签名的70年代的明星照,都是8×10的照片。
男侍者拿来账单。
钱伯斯:有声望、有信誉、值得信赖,能够托付机密情报。还愿意制作一部假电影。免费不求回报。
101.外景,贝弗利山,傍晚
他们把车开到一栋住宅前停下。下车。
西格尔(画外音):是,请进。
102.内景,莱斯特·西格尔家-门厅,傍晚
莱斯特·西格尔在自己半传奇的70年代是一位半传奇的制片人。他穿着半身小礼服。
西格尔(握手):我只有几分钟时间。今晚要去领终身成就奖。
钱伯斯:恭喜你了,莱斯特。
西格尔:我宁可待在家里跟狗玩。
103.内景,莱斯特·西格尔家-起居室,傍晚
莱斯特·西格尔家的起居室里摆了几座电影奖杯。
西格尔:有六个人,躲在四百万人口的城市中,而满城的人整天高喊“美国去死”。你想在一周内筹拍一部电影。还想骗过整个好莱坞的人,这里每个人都靠骗人吃饭。然后你要让007偷偷潜进一个想拿中央情报局开刀的国家。躲避伊朗的情报机构。再让那群美国人走出世界上戒备最森严的城市……
门德斯:……还要通过机场的一百个伊朗革命委员会的人。
西格尔:听着,我不得不说,我想帮你,可是……打仗时的自杀任务都比这有胜算。所以,不行。
西格尔站起身来。
约翰·钱伯斯看了托尼·门德斯一眼。
钱伯斯(对莱斯特说):今晚好好享受你的晚宴吧。
钱伯斯看着电视。电视上面是对人质事件的报道。
西格尔也看着电视———那一刻,是一名被蒙住眼睛的人质的画面。
西格尔(稍顿):我们需要一个剧本。
片刻的沉默。西格尔把目光投向钱伯斯。
钱伯斯(画外音):《阿喀琉斯之马》怎么样?
104.外景,莱斯特·西格尔家-游泳池,早上
莱斯特·西格尔正在翻阅《阿喀琉斯之马》的剧本,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叠叠的电影剧本。西格尔新获得的终身成就奖奖杯压在剧本上。约翰·钱伯斯拿着一部电话在西格尔旁边坐下来。
西格尔:现在没人拍西部片了。
钱伯斯:是古特洛伊的故事。
西格尔:只要片名里有马,就是西部片。
钱伯斯(打电话):请接肯尼。我是约翰·钱伯斯,关于办公室空间的问题。(过会儿)无所谓。是部假电影。
西格尔:要我拍假电影,就要假装卖座。
105.内景,莱斯特·西格尔家-起居室,白天
托尼·门德斯在接听电话。
奥唐奈(画外音):加拿大人说,他们担了太多风险。
106.内景,杰克·奥唐奈的办公室-交叉剪辑,白天
奥唐奈:红衣主教要求,周五早上所有的撤离方案都要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门德斯:太快了吧。
奥唐奈:恩格尔正在准备自行车方案和教师方案。你有72小时让你的方案过关……
107.内景,莱斯特·西格尔家-起居室,白天
托尼·门德斯低头看着面前的电影剧本。他翻开第一页。
一边看,一边思考着。
108.外景,莱斯特·西格尔家-游泳池,白天
托尼·门德斯拿着一个电影剧本来到游泳池旁,找到西格尔和钱伯斯。
门德斯(低头念剧本):“淡入,星际飞船降落。在中东的异域环境里。女人们聚集在一起,向天上的神奠酒。”(抬起头来)《阿尔戈》。一部科幻冒险片。
门德斯把剧本放到桌上。
西格尔:这个剧本无人问津。是狗屎。
门德斯:这是中东的太空片。有什么关系?
钱伯斯(看着剧本封面上的牛眼标识,对莱斯特说):我们买得到剧本吗?
门德斯:我们为什么要买剧本?
西格尔:要过作家协会这一关。
109.外景,好莱坞,白天
托尼·门德斯和莱斯特·西格尔走在大街上。
西格尔:让我来谈判。我太了解这个人了,他爱唬人又强硬。如果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是个刺头。但我能搞定他。
他们来到一扇门前,上面的标牌是:马克斯·克莱因制片公司/牛眼电影公司。
110.(略)
111.内景,马克斯·克莱因的办公室,稍后
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电影海报和纪念品。
克莱因:你们想在一个月内开拍?
门德斯:一个月。
克莱因:再说一次你是谁?
门德斯:凯文·哈金斯。第六工作室电影公司。
西格尔:他是投资人。
克莱因:我还以为你退休了呢,莱斯特。
西格尔:听着,一万五搞定怎么样?
克莱因:要我说实话吗,莱斯特?
西格尔:不要,你就跟我胡扯吧,马克斯。
克莱因:好。我喜欢你的电影,早期那几部。我出于敬意安排这次的会面,因为我想当面拒绝你。
西格尔:谢谢。真有敬意。
克莱因:你没搞头了,莱斯特。你得治好你的白内障,看清这一行。米高梅刚投资了六部新片,他们抢着要科幻片。他们给我开出的价钱是你的四倍。
西格尔(稍顿):我还能说什么呢?恭喜。(对门德斯耸耸肩)他把我难住了。
门德斯准备走———
西格尔(稍顿):不过———你的话令我有些担心,我来告诉你原因。几个星期前,我坐在酒吧里品着迈泰酒的时候,我朋友沃伦·比蒂走过来向我问好,我们闲聊了一会儿。他似乎是要主演米高梅很看重的《祖鲁帝国》,但是沃伦向我透露,那部影片超出预算,因为祖鲁的临时演员们想要组织工会。他们或许演食人生番,但要求健康保险和牙险,所以那部电影完蛋了———这意味着你拿不到米高梅的合约,你的剧本根本一文不值。所以———
莱斯特·西格尔从文件夹里拿出合约。
西格尔:———透过我的白内障看来,你要么在这里签名,以一万的价钱卖出你的厕纸剧本,要么就见你的鬼去吧。恕我直言。
西格尔微微一笑,把笔和合约递给克莱因。克莱因接过去了。
112.外景,大街上,稍后
门德斯:你认识沃伦·比蒂?
西格尔:在颁奖典礼的时候见过。(稍顿)吃墨西哥玉米卷吗?
113.(略)
114.外景,伯班克,后来
莱斯特·西格尔和托尼·门德斯在野餐桌边吃着墨西哥玉米卷。
门德斯:你有孩子吗,莱斯特?
西格尔:有两个女儿。
门德斯:经常见面吗?
西格尔:大概一年说一次话吧。
门德斯:怎么会这样?
西格尔:我是个很糟糕的父亲。(稍顿)这个牛皮行业就像是煤矿业。回家陪老婆孩子的时候都洗不掉。你呢?
门德斯:我有个儿子。跟他母亲住在弗吉尼亚州。
西格尔:你离婚了?
门德斯:暂时分居。(接着,平静地)他需要……有人照顾。
西格尔(稍顿):小孩都需要母亲。
114A.外景,《阿尔戈》制片办公室,早上
约翰·钱伯斯和一位绘图师走向《阿尔戈》的制片办公室。有两位演员摘掉头盔,乘着拍摄间隙倚在墙上休息。
115.内景,杰克·奥唐奈的办公室,早上-镜头交切
杰克·奥唐奈拿着一份文件打电话。
奥唐奈:沙阿的保安总长想搭乘飞机前往巴黎,被他们抓住了。
116.内景,《阿尔戈》制片办公室,早上-镜头交切
制片办公室正被搭建起来。几个家具搬运工搬进来几把椅子。
托尼·门德斯看着一张电影海报。上面写着:“第六工作室电影公司出品:《阿尔戈》。一场宇宙大战。”
门德斯(对绘图师说):“大战”听起来像《星球大战》。换一个词。
门德斯关上他私人办公室的门。
奥唐奈:那个事件后,机场的保卫人数加倍。预计会有彻底的背景检查。
门德斯:我还需要一周的时间。
奥唐奈:来不及了。
117.内景,《阿尔戈》制片办公室,晚上
《阿尔戈》的制片办公室里现在有托尼·门德斯、约翰·钱伯斯和莱斯特·西格尔。
《阿尔戈》的资料,能挂的都挂在墙上了。他们正在进行检查。
门德斯:我们有剧本。有名片。有海报。这些在家都能做到,骗不过他们。六条人命全靠这次的行动。这样不够。一定要弄得如假包换。
钱伯斯:我曾经跟罗克·赫德森合作过一部电影。(稍顿)“如果你要推销一个谎言,就让记者帮你推销。”
118.内景,《阿尔戈》制片办公室,白天
现在这里闹哄哄的———有公关人员、助理们。
西格尔(打电话):———要有记者招待会……不行,《综艺》对此有独家报道,我答应过他们……
托尼·门德斯正同一位公关人员列单子。
门德斯:加拿大巨制。加拿大的《乱世佳人》———
公关人员:加拿大科幻版的《乱世佳人》。
助理:第六工作室电影公司出品。
约翰·钱伯斯把门德斯拉走,带他来到桌边。六十二岁的漫画家杰克·柯比正站在桌子旁边,桌上摊放着他设计的《阿尔戈》的情节示图。
门德斯仔细看着这些图,深表佩服。他拿起其中一张,上面是一些未来派的运载器。
门德斯:怎么样能让这些更加富有中东意味呢?
柯比:美索不达米亚?埃及?
门德斯:伊朗。
柯比掏出一个粗头墨水笔,粗略地勾画出一个未来派的沙漠滑翔机。
119-122.(略)
123.外景/内景,贝弗利·希尔顿酒店,黄昏
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酒店前。司机打开后门。托尼·门德斯、莱斯特·西格尔和约翰·钱伯斯陆续下车。他们都身着正装。
他们经过一块指示牌,上面是:《阿尔戈》记者招待会及剧本朗读会。宣传海报已经做了变动,上面是———《阿尔戈》:一场宇宙战火。
124.内景,贝弗利·希尔顿酒店,黄昏
托尼·门德斯待在舞厅外面的阳台上。他进屋的时候经过酒吧。
他看到约翰·钱伯斯和莱斯特·西格尔在酒吧里,旁边还有一位公关人员。这位公关人员一看到门德斯,便立即把他拉过来。
公关人员:这位是《洛杉矶时报》的珍妮特———你认识约翰·钱伯斯和莱斯特·西格尔了。这位是凯文·哈金斯。他会跟你聊些电影方面的事儿———
我们留下门德斯跟《洛杉矶时报》的记者一起———
镜头跟随着西格尔———
杰克·柯比的情节示图满屋子都是。四五位演员身着戏服。
女人(画外音):莱斯特。
西格尔转过身去看到尼娜,一个六十岁出头的女人,她化了妆,看起来年轻一些。
西格尔:尼娜,你美极了。你也参加剧本朗读会?
尼娜:我演塞尔西,银河女巫。
公关人员把门德斯带到一个外表委顿的男人面前———
公关人员(跟门德斯介绍):这位是《综艺》的罗德。他是凯文·哈金斯。
西格尔和钱伯斯离开尼娜。
西格尔:别让那个太空女巫靠近我。
钱伯斯:你认识她?
西格尔:我前妻。
门德斯与《综艺》的罗德交谈着。
罗德:你们要去伊朗拍摄?
门德斯:对。德黑兰。
罗德:你们看新闻吗?
公关人员递给门德斯一把激光枪,接着一位摄影师给他拍照。
《好莱坞报道》的一位记者在跟西格尔交谈。公关人员站在旁边———
记者:影片片名是指什么?
西格尔:《阿尔戈》,就是,你知道———
西格尔从走过的一位男侍者那里拿过来几块餐前开胃薄饼,吃起来。
记者:……是伊阿宋和金羊毛的故事吗,还是……?
西格尔(咀嚼):———是宇宙飞船,能在太空遨游———
记者:所以是阿尔戈号?
西格尔(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是。
记者:那《阿尔戈》到底是什么意思?
最后,莱斯特终于想出来了———他的嘴巴里塞得满满的———
西格尔:意思就是,阿尔戈去你的。
公关人员:各位请注意,剧本朗读会马上要开始了。
门德斯从男侍者端着的托盘上拿过一杯酒,一饮而尽,接着把酒杯放在另一个侍者的托盘上。镜头跟随这名侍者,他推开一扇门,进入厨房,那里的一台小黑白电视机正播放着……
125.资料镜头
一位伊朗的女播音员(德黑兰玛丽)对着话筒说话。
德黑兰玛丽(电视上):正如伊玛目霍梅尼所说,我们找不到证据证明这些人是外交官。
126.内景,杰克·奥唐奈的办公室,晚上
杰克·奥唐奈正注视着同样的新闻镜头。
德黑兰玛丽(电视上):所有证据都证明,这些人是间谍。
在三脚架上放置的一排摄像机正在拍摄她。
尼娜(饰塞尔西):我们的世界改变了。
127.内景,贝弗利·希尔顿酒店,晚上
演员们围着一张桌子正在朗读《阿尔戈》的电影剧本。
阿勒帕公主:昔日银河系中的希望之火不再燃烧。
英俊的男主角阿喀琉斯·克鲁克斯念出他的台词。
阿喀琉斯·克鲁克斯:发射推进器!!
128.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晚上
马克·莱吉克:———五十七———五十八———
李·沙茨在做俯卧撑,马克·莱吉克在一旁替他数数。鲍勃·安德斯在后景处看电视,是波斯语字幕。
吉米·卡特(电视上):我们不会屈服于国际恐怖主义或者敲诈勒索。
129-130.(略)
131.内景,蘑菇室(美国大使馆,德黑兰),晚上
五名大使馆人质———从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男人———被伊朗革命委员会的人叫醒。他们的头上被套上头罩。
阿勒帕公主(画外音):旧的失落了,但还有希望。
德黑兰玛丽(画外音):我们会开始审判,并执行判决。
132.(略)
133.内景,美国大使馆(德黑兰)-地下室,晚上
五名人质,戴着头罩,靠墙站立。抓他们的人对他们举起了枪。响起一声开枪号令。
阿勒帕公主(画外音):如果我们找到他的飞船,我们就找到了我们的希望。阿尔戈号载着我的希望。我的英雄。我的丈夫。
他们扣动扳机。然而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是一次假行刑。过了片刻,这五名人质要么尖叫,要么瘫倒在地。
134.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晚上
马克·莱吉克:一百一十二———
李·沙茨精疲力竭地瘫倒在地。喘着粗气。
马克·莱吉克:我们诞生了一位新冠军。
鲍勃·安德斯抬起头来,鼓掌。
萨哈尔默默地收拾餐桌。她观察着这些住客。
约翰·钱伯斯(画外音):“移动到战场上,停在那里……”
135.内景,贝弗利·希尔顿酒店,晚上
约翰·钱伯斯(读导演指示):“……从沙漠上星际飞船的残骸中长出了一朵红花。完。”
鼓掌。
136.(略)
137.内景,托尼的酒店房间,傍晚
托尼·门德斯拿着电话躺在床上。他身边是一份打开的《综艺》,上面有《阿尔戈》整版的宣传报道。
138.内景,杰克·奥唐奈的办公室附近,早上
杰克·奥唐奈走出茶水间,发现亚当·恩格尔正在等他。
恩格尔交给奥唐奈一份《综艺》。“《阿尔戈》3月份开拍。钱伯斯和西格尔担任制片人。”
还有托尼·门德斯出席记者招待会时拍的一张照片。他面带笑容,端着一把激光枪。
139-140.(略)
141.内景,《阿尔戈》制片办公室,早上
莱斯特·西格尔从酒柜里拿出一瓶苹果酒和三个酒杯。他往酒杯里倒酒,给他们每人一杯。
钱伯斯(举杯):阿尔戈去你的。
门德斯和西格尔:阿尔戈去你的。
他们干杯,把杯中酒一饮而尽。
142.外景,美国国务院,白天
托尼·门德斯走向这座标志性建筑。
143.(略)
144.内景,美国国务院-七楼-接待室,白天
托尼·门德斯和杰克·奥唐奈坐在沙发上等待着,他们对面是一位秘书。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斯坦斯菲尔德·特纳,五十几岁,和国务卿赛勒斯·万斯一起从走廊走过来,他们压低声音讨论着什么。
门德斯和奥唐奈站起来。
奥唐奈(低声):振作精神。就像是在跟两个老木偶说话。
145.内景,美国国务院-七楼办公室,白天
镜头对准一幅《阿尔戈》的情节示图。
特纳(画外音):外星人和机器人。
门德斯(画外音):是的,长官。
斯坦斯菲尔德·特纳正在看情节示图。
特纳:你是说现在好莱坞有个制片办公室是由中央情报局出资的?
门德斯:是的,长官。
万斯:再说说自行车方案有什么不好?
万斯,拿着一本《漫画周刊》。《下一场星球大战吗?———加拿大史诗片将在中东拍摄》,标题旁边是那张托尼·门德斯出席记者招待会时拍的照片:他端着一把激光枪。
奥唐奈:我们已经向上面解释过了———
特纳:这会比教师方案更可信?
奥唐奈:是的,没错。首先,伊朗已经没有外国教师了———
门德斯:———其次,好莱坞众所周知。大家都认为,只要有票房,好莱坞会不惜代价。(稍顿)我们只有坏的方案。重点是要找到其中最好的。
特纳:没有比这更好的坏主意了?
奥唐奈: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坏主意了,长官。
万斯和特纳交换了一个眼色。
特纳(对门德斯说):美国政府批准你的科幻电影。
146.内景,托尼·门德斯的公寓-卧室,晚上
托尼·门德斯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出发。他拿上护照,上面有他的照片,名字是凯文·科斯塔·哈金斯。他摘掉自己的结婚戒指,小心翼翼地———几乎是仪式性地把它放在桌上。
147.(略)
148.内景,杰克·奥唐奈的车,晚上
杰克·奥唐奈开车送托尼·门德斯去机场,门德斯坐在副驾驶座。机场到了,他们在车里坐了一会儿。
奥唐奈:我奉命提醒你,如果你被扣押,中情局不会认你。
门德斯:现在就快不认了。
奥唐奈:万一出事要联络谁?
门德斯:就只有克里斯蒂娜了。
他们不需要看着对方。彼此都理解。
门德斯:我该带些书在监狱里读的。
奥唐奈:不用。还没蹲监狱他们就会杀了你。
门德斯:谢谢载我一程。
奥唐奈:不客气。
门德斯下车,拿上汽车后座上的旅行袋,接着砰地关上车门。他走进机场。
149.内景,《阿尔戈》制片办公室,晚上-镜头交切
莱斯特·西格尔站在制片办公室里,看着电视上的吉米·卡特悲痛地发表演说。约翰·钱伯斯背靠一张办公桌,也在看电视。
西格尔:坏消息、坏消息,甚至是好消息的时候,它也像是坏消息。天哪。(电话铃响了)约翰·韦恩过世六个月,美国就变成这个样子。
钱伯斯(拿起电话听筒):第六工作室电影公司。
150.内景,杜勒斯机场,晚上-镜头交切
门德斯:我们过关了。
钱伯斯对西格尔翘起了大拇指。
门德斯:维持制片办公室的日常运营,直到有进一步消息。(意思是谢谢你)
151.内景,《阿尔戈》制片办公室,晚上-镜头交切
钱伯斯:阿尔戈去你的。
152.内景,杜勒斯机场,晚上-镜头交切
门德斯:阿尔戈去你的。
153.内景,克里斯蒂娜的房子,晚上
起居室里的电话响了。没有人在家。
154.内景,杜勒斯机场,晚上
托尼·门德斯挂断了机场的公用电话。
155.内景,杜勒斯机场,后来
托尼·门德斯坐在航站楼里的邮筒旁边写明信片,明信片上是华盛顿纪念碑。
“儿子,生日快乐。这段时间不打电话了。杰克会给你打电话的。爱你和妈妈。”接着他又加了一句:“非常爱。”
他把明信片投进邮筒,然后径直走向登机口。
156.(略)
157.内景,加拿大大使的官邸(德黑兰)-起居室,白天
住客们围着鲍勃·安德斯。
鲍勃·安德斯:———只不过就是三十秒的时间,去院子里透透气。我都不能呼吸了———
马克·莱吉克:你知道规则的。
乔·斯塔福德:一秒钟的时间就会发现你。
鲍勃·安德斯:谁看到我出去了?
马克·莱吉克: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确出去了。
科拉·莱吉克:我看到了。
鲍勃·安德斯:每一个举动你都要监视吗?
敲门声响起,他们立马儿安静下来。
李·沙茨:爸爸回家了。
肯·泰勒拎着公文包,兴高采烈地走进来。
肯·泰勒:你们有访客。
158.(略)
159.内景,白宫-西翼,早上
一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联络官拿着一个带有红色条纹的卷宗走向汉密尔顿·乔丹的办公室。
160.内景,白宫-参谋长办公室,早上
他看到汉密尔顿·乔丹坐在长桌上,显得精疲力竭。乔丹默默看着一台监视器: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日秀”。
联络官(把卷宗交给乔丹):跟加拿大人在一起的那六个人要出来了。
乔丹转移注意力,把卷宗打开,看着,里面是好莱坞科幻电影方案。
乔丹(过了片刻):这是谁批准的?
161.外景,伊斯坦布尔,白天
远景。广角镜头俯瞰这座城市的上空,那座著名的圆顶清真寺赫然耸立。
叠印:伊斯坦布尔———1月25日
162.外景,伊斯坦布尔,白天
托尼·门德斯走着,后景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他来到一座办公楼前,走了进去。
163.内景,伊朗领事馆(伊斯坦布尔),白天
托尼·门德斯跟几个申请签证的人一起坐在接待室里。接待室的墙上挂着阿亚图拉·霍梅尼的照片。两名革命卫队的军官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
164.内景,伊朗领事馆(伊斯坦布尔)-签证办公室,白天
一位三十八九岁的伊朗领事官抽着烟。
领事官:你前往伊朗有什么目的?
门德斯:我去那里公干。要拍一部电影。
这位领事官看着托尼·门德斯的加拿大护照。
领事官:你为什么不在加拿大申请签证呢?
门德斯:我也想啊。我的老板一直等到我来到这里之后才给我发来电报,他刚刚决定的。(点燃一根香烟)那家伙的脑袋难得灵光一回。
托尼·门德斯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指摘的神情。对于老板的这种憎恨之情在全世界普遍存在,这种情绪是共通的,对于门德斯而言,他利用这种情绪的时候,几乎屡试不爽。现在依然奏效。这位伊朗领事官点点头。在门德斯的加拿大护照上面盖印:伊朗王国。领事官画掉“王国”,用手写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65.外景,蓝色清真寺,早上
托尼穿过入口,这座具有历史性的清真寺赫然耸立在眼前。做祷告的召唤声在庭院里回响。托尼走过庭院。我们看到一些游客拿着傻瓜照相机。当地人赶来做祷告。
166.内景,蓝色清真寺,后来
一个男人走到托尼身后。
男人(画外音):“伊朗绝非处于革命前状态。”
托尼·门德斯转过身看到:彼得·尼科尔斯,四五十岁,正在跟他说话。尼科尔斯是位非常出色的暗探。
门德斯:不可能永远都对。
尼科尔斯:哈金斯先生。
两个男人边走边说话。
尼科尔斯把一些白色和黄色的表格交给门德斯,上面有手写的波斯语。
尼科尔斯:情况每况愈下。搭机到梅赫拉巴德机场的人现在都要填写这个。(指着白色的纸)下面那张是副本。(指着黄色的纸)乘客留下黄色的单子,机场留下白色的单子。你出境的时候,他们会把两张单子进行对照,证明符合你所说的入境时间。
门德斯:所以如果他们一对照,就会知道我入境的时候没有跟他们六个人一起同行。
尼科尔斯:如果他们对照的话。但愿不会。
尼科尔斯和门德斯做完这份秘密工作,便漫步朝内院走去。
167.内景,蓝色清真寺-内院,接前景
尼科尔斯和门德斯走到内院。
尼科尔斯:你下飞机之后,应该直接去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请求他们批准。在那里登记备案,拿到拍片许可证。如果后来他们抓了你,至少他们在拷问你的时候会比较迷糊……你最大的问题也许是说服那六个人跟你一起走。他们都是外交人员。精明得很呢。
尼科尔斯拍了一张照片。
门德斯:琼怎么样了?
尼科尔斯:离开了。
门德斯:对不起。
尼科尔斯:她选了一枚戒指,要我做出选择。因为她的背景关系,如果我跟她结婚,我不得不辞职,所以就这样了。你和克里斯蒂娜呢?
门德斯:还好。
门德斯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或许现在我们意识到了,托尼·门德斯很会说谎。
168.外景/内景,制片大楼/《阿尔戈》制片办公室,晚上
莱斯特·西格尔站在《阿尔戈》制片办公室门口弹一个橡皮球。一位制片人经过他身边。
制片人:你工作到挺晚的,莱斯特。
西格尔:从早忙到晚。
制片人:你可真是精力旺盛啊,莱斯特。真羡慕你,我也想和你一样。
西格尔:你不会羡慕太久的。我都八十了。
这位制片人走开了。莱斯特·西格尔看着《阿尔戈》制片办公室里面,他用力捏橡皮球。
镜头对准这间办公室里面———在前景处
2 ) 现实版《逃离德黑兰》幕后花絮
1997年,中情局公开庆祝其五十周年纪念日,在这次纪念活动上,一位已经退休七年的老间谍被授予中情局的“开路先锋奖”,同时也被提名为美国情报界50位明星之一,并授权解密老间谍所策划的某次行动,这也是中情局第一次授权高层行动官员公开讲述其间谍生涯片段。
这名老间谍就是《Argo》一片的主角Tony Mendez,Mendez是个艺术家,他虽在中情局度过了25年的职业生涯,不过毕生的兴趣还是绘画,在本·阿弗莱克的电影推出前,Mendez与Matt Baglio合作推出了一部名为《Argo:How the CIA and Hollywood Pulled Off the Most Audacious Rescue in History》的图书,为影片造势,这本书完整的讲述了其解救六名美国人质的故事。
Mendez的传奇经历在1997年才被授权解密,解密之前虽然也有不少媒体隐约知道点内幕,但多是含糊其辞,没有能完整获取到整个计划,本文的参考资料来自于Mendez的回忆录及CIA其他间谍回忆录。
1、《Argo》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是那部伪造电影的片名,这个名字有两层涵义,一是有关于希腊神话,二嘛,是一个比较污的单词缩写,这来自Mendez的恶趣味,后来回忆起这件事Mendez乐不可支。
2、开会的时候,当官员问是谁在讽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时候,底下人告诉他是Mendez,在巴列维倒台后,救出了不少巴列维的亲信,其实就在影片中六人组逃出大使馆之前,Mendez刚刚解救出了一位“接近伊朗王室”的高级情报来源回到美国。
3、影片里美国国务院与CIA一起讨论了很多的撤离方案,跟历史上很相似,当时有人提出了雇佣走私集团,一是因为走私集团有大把的关系,二是走私不太依赖天气,在此之前,德克萨斯的一位亿万富翁也正是用这种方法解救出了他的两名雇员,这位亿万富翁同意帮助CIA,并告知CIA如果申请预算的时候遇到问题,他可以垫钱,完事后CIA再还他就行了。
4、Mendez是在观看《决战猩球》获得了灵感,在会议上Mendez谈起了这个计划,底下立马有人反驳这太高调了,很容易暴露身份,其实这正是Mendez整个计划的关键,Mendez解释说:“德黑兰现在的形势非比寻常,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设计出一个异乎寻常的掩护身份,所有的人都想象不到一个理智的间谍会使用这种掩护身份”。
5、John Chambers是第一个获得情报奖章的非政府雇员,Alan Arkin扮演的Lester Siegel虽然是虚构的,但现实真有一位“Siegel”帮助了Mendez,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6、影片中的Studio Six,在历史上仅用了4天时间就制造了出来,行动成功后,Studio Six就完成了历史使命,Studio Six的宣传太过真实,好莱坞没有任何人对这个项目进行怀疑,它们接到了不少剧本,其中一个来自斯皮尔伯格。
7、计划运行的时候,为了力求真实,在《名利场》、《好莱坞报道者》等杂志上都刊登过广告,美国的几大媒体确实被蒙住了,以为真的有一部新电影要开拍。
8、《Argo》的原著是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Lord of Light),这本书还蛮畅销,每年都在加印,现在还可以在亚马逊买到。
9、Michael Parks扮演的Jack Kirby,是Stan Lee的搭档,两人一起创造了蜘蛛侠、绿巨人和钢铁侠,没错,Jack Kirby真画了《Argo》的漫画和设计图。
10、影片中,在伊斯坦布尔与Mendez会面的是CIA的一位传奇间谍,这个人二战时曾被空投到欧战与抵抗军一起战斗,行动成功后,他依然活跃于德黑兰,为军事救援行动做准备,这个人的名字到今日也未解密。
11、影片里面一群少年在德黑兰拼图,是历史上Mendez最担心的两件事之一,因为Mendez才于行动之前将一位高级情报来源带到美国,一旦这些少年成功,Mendez就会面临身份暴露。
12、Mendez担心的第二件事是两页纸的出入境申请表,这是巴列维王朝时期出入境检查的一种措施,幸好根据在机场的间谍汇报,现在比较松散,还没恢复到以前那么严格。
13、参加行动的除了Mendez还有另一位CIA间谍,此人会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他的掩护身份是赞助商。
14、加拿大政府曾召开内阁会议,出于人道主义目的,同意向被困在加拿大使馆的六名美国外交官发放空白护照,这是个意外的惊喜,CIA又申请了六本空白护照,并要求再给两本护照供CIA的陪同人员使用,加拿大政府同意了申请,又批准了六本备用护照,不过不同意为两位CIA的特工发放护照,因为加拿大政府不愿为职业间谍提供掩护。
15、撤离装备是先行送到加拿大在德黑兰的使馆,Ken Taylor和秘书检查文件时,发现伊朗签证上的日期写错了,原因是工作人员曲解了什叶派的波斯日历,幸亏发现及时,而且这个小错误也是很容易更正的。
16、当时有记者隐约触及到有六名美国使馆工作人员跑了,他是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人质名单做出的猜测,后来他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加拿大政府要求将这篇报道拖延到救援行动结束后再发布,作为回报,加拿大政府同意在救援行动结束后,让这个记者发布独家新闻。
17、刚到德黑兰的时候,Mendez和另一位间谍前往加拿大使馆时,不知道伊朗已经将原来加拿大使馆所在的那条街改了名,两人去错了地,到了瑞典使馆,瑞典使馆外站岗的警察还听不懂两人说什么,两人又用德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询问,这个警察还是听不懂,碰巧一个能讲流利德语的年轻人经过,为两人指明了道路,Mendez怀疑这个年轻人很可能是革命卫队的一员,两人有惊无险的没露出什么破绽。
18、电影中Mendez准备离开时,CIA告知Mendez行动取消了,其实这事发生在Mendez前往德黑兰之前,当时就要动身时,Mendez接到了局长的电报,说让其暂停动身,因为总统想在听取一遍整个计划,当时Mendez非常紧张,因为卡特是个对细节特别注重的人,很可能会取消这个计划,不过半个小时候后,CIA就给Mendez发了电报:总统刚刚批准了这个计划,你可以前去德黑兰执行任务了,祝你好运。
19、当Mendez带着六人组离开使馆后,那名将所有器材砸毁的士兵外号“大锤”,现实中,在准备关闭使馆时,这名士兵挥舞着12磅的大锤,将除了需要保存带走的东西全部砸毁,从而赢得了这个外号。
20、影片最后,革命卫队在机场追击Mendez的戏,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当时还比较顺利,除了由于机械故障导致飞机延误,机场的内线告诉Mendez,这只是个小故障,一个小时就能修好,这段等待的时间被Mendez誉为“生命中最难捱的时间之一”,当时每个人都紧张到了极点,幸好飞机很快就修好了,当飞机离开伊朗上空时,众人举起了酒杯,这个被誉为“间谍史上最不可思议的行动”成功了。
3 ) 在伊朗的前美国大使馆和讲解员对谈
在德黑兰看的这部电影,第二天就去参观了电影主要场景之一,现在的“前美国大使馆” 。距离人质事件已经过了40年,这里已经改成了反美主题的博物馆,外墙上的独臂自由女神之类的宣传画刚更新了一批,颜色鲜艳设计十分有趣。博物馆里有英文很好的讲解员,专门带着外国人游览以及解答各种问题,以下是一些我们谈话内容的整理:
Q: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在伊朗是禁片吗?
A:没有这种规定,我本人看过不止一遍,很多伊朗人都看过这部电影,并没有人禁止我们看,当然它也不能在影院公开上映。
Q:电影完全是美国导演和团队拍摄的,站在伊朗人的角度来看,电影和历史相同吗?
A:没有太多不同,基本是基于真实事件拍摄的。当然电影里关于带走人质的场景拍得很激烈,实际上没有这么有戏剧性。(注:看百科上说人质们买了凌晨五点的机票,并没有受到什么盘查就被草草放行了…)
Q:当时占领美国使馆的情形是怎样的?
A:当时没有发生武力冲突,学生们喊着“我们不想伤害任何人,我们只想支持我们的国家”,军方最多使用了催泪弹,没有人员伤亡。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注:之后给我们看的一些当时的影像记录也确实比较平静)
Q:真的像电影里所说的,用童工们把当时被碎纸机碎过的文件都复原了吗?
A:确实把碎纸机碎过的文件一点点拼起来了(给我们看了照片)。但都是学生们做的,这个工作花了极大的耐心。文件中很多是正式英语文件,小孩子无法完成。
Q:最后人质们都安全回国了吗?(我们对话中的用词是Diplomats)
A:是的,我们的目的不是要伤害任何人。在他们被限制在伊朗的一年多里,时不时会有各界人士去看望他们,例如牧师会去和他们庆祝圣诞,医生会定期给他们检查身体。
当时的52名外交官中7个人是CIA成员,其中某人是他们的领导。这是他们工作的场所,CIA成员在密室里进行加密和解码,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另一个屋子,通过一个小窗口互相传递文件。事件发生时大使和绝大部分人都已经回国了,这里最多时有上千人,当日只留下了50多人。
Q:你们怎么知道的哪些人是CIA成员的?
A:有关CIA成员的信息是从一本书中看到的,书名是《 Guests of the Ayatolla(阿亚图拉的客人) 》,这是他们自己的说法。此外使馆中某个房间有全部加密解密的设备,安全级别也非常高,外面的屋子和大使馆其他房间一样。
Q:CIA在伊朗的间谍任务是什么?
A: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让伊朗不落入苏维埃政权之手,一个是获取原油等能源。
Q:你认为伊朗未来是否有重新和美国合作的可能性?
A:(停顿了很久)
这个问题很难,过去四十年在伊朗被反复提及,直到现在还没有答案。不仅如此,两国间形势反而恶化了。我认为未来如果存在合作,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政治不应该被干涉,文化不应该被侵蚀,语言不应该被压制。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谈合作。
————————————————————————————————————
这篇对话算不上访谈,只是一个伊朗人的个人看法,我对其中的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一步核实。不过整理出来和西方世界对人质事件的态度对照来看很有意思。在伊朗旅行的一个半月里,几乎每天都在经历“异样感”,等有时间了在公众号里慢慢聊吧。
4 ) Argo,次奥!——乏味、自命不凡的爱国主义
“Argo,次奥!”看完这段可以离开影院了,因为你已经看了这部电影最赏心悦目的精华。严格说来,这是一部为奥斯卡量身定做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造型方面用了心力:令人畏惧的70年代老土发型,A片明星式样的大落腮胡子,随时随地可以原地disco的肥大领子+扣子不扣的衬衫。。。
演员的表演还算是交出了好看的答卷,Ben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六个人的性命犹如秋后蚱蜢一般系于他一人之身,同时与妻儿的隔离状态更添几分牺牲个人小幸福的顾全大局英雄气概。
六只可怜的小蚱蜢蜷曲在加拿大领事屋内,焦虑恐慌奄奄一息。John Goodman作为另一条支线的主要人物扮演好莱坞视觉特效师,同样出色的演出的还有扮演电影导演的Alan Arkin,一个幽默可爱,一个人贱人爱,不失为影片的亮点。
Argo最令人失望的就是味同嚼蜡的乏味之感。对于题材冷感的人群来说,就更为雪上加霜。。。
在叙事方面的过犹不及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前面铺陈时候给出了很多细碎隐秘的线索,吊足了观众胃口,最后这些千头万绪就不了了之了,乐此不疲地告诉观众:“嘿,你被调戏了。”过多的“最后一分钟”急救式情节让人感觉厌倦。
在内容主旨方面,影片尝试咱以历史的大视角和平衡的地缘政治理解,力求在道德方面的公平公正:比如都有焚烧对方国旗的镜头甚至表现美国中产的极端言论。。。不过这种伪平衡视角立马消失无踪,因为这部电影其实跟美国队长一样是部英雄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伊朗人民脸上抑或是憎恨抑或是心怀不轨,好不可怕,让人想起前段时间西方媒体集体渲染的“伊朗愤怒”,简直是美国大帝英雄辈出VS中东邪教的又一出史诗之作。
除了仅有的几个场景的张力足够,充斥着太多不够紧凑的描述镜头。再一次Argo能够得到过高的赞誉,甚至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莫过得益于政治题材和爱国主义情绪的狂泻。
5 ) 逃离德黑兰
1963年,为建设一个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维国王发起了以农业和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让伊朗成为全球第九大经济体。但是,腐败也像瘟疫一样肆虐开来,“从荷兰买花,法国买矿泉水,地中海买野味,非洲买水果”,权贵集团的荒淫和贪婪激怒了普通民众。与传统手工业密切相联的巴扎(波斯语“集市”)商人对工业化分外恐惧,开始利用他们手中不受政府控制的庞大资金支持反国王的力量。1979年,由于美国的迟钝和软弱,愈演愈烈的革命迫使巴列维下台,流亡国外15年的霍梅尼终于等到了机会,拉开伊斯兰革命的帷幕。
1979年10月22日,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发高涨,强烈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11月4日,愤怒的伊朗大学生和民兵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扣为人质。旷日持久的伊朗人质危机,成为震惊世界的头号新闻。
为营救这些人质,美国至少展开了两项行动,一次是被称为美国特种部队作战史上最大噩梦的鹰爪行动,还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获成功的“假电影、真救人”行动。2012年,在伊朗核危机和以、巴纷争的背景下,本•阿弗莱克描述中情局救人行动的《逃离德黑兰》,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利用“假电影”在伊朗寻找外景地的机会,救出躲在加拿大使馆中的6个美国人的计划,显然是异想天开,但也正因为如此没有遇到什么波折。买剧本、成立工作室、开新闻发布会、打广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后来的胜利大逃亡奠定了基础。好莱坞善于自嘲及其被左翼把持的现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影片对巴列维毫不留情,正是他的腐化和特务统治引发了革命;对霍梅尼的批判也直截了当,占领大使馆、暴尸街头、假枪毙已经说明了一切。
伊朗革命卫队的士兵对“假电影”的草图发生兴趣的镜头,表明人性都是相通的,好莱坞与伊朗、东方与西方,心理上的距离或许并不象政治家和宗教领袖想象的那么遥远。遗憾的是,对于整个影片来说,这样的闪光点实在太少。
《逃离德黑兰》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在一个合适的时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题材。影片对时代氛围的塑造下了大功夫,导演生怕观众忽略了自己的苦心,在影片结尾特意用几张剧照和新闻照片作对比,搂着AK47的波斯美女、翻越大使馆的学生、被吊死在起重机上的犯人,都是历史的真实还原。
巴列维世俗化、西方化伊朗的努力,并未因其政权垮台而全部付诸东流。即便在霍梅尼只手遮天、全面施行伊斯兰革命的时代,伊朗社会也无法抹去巴列维的印记。伊朗宪法确定“三权永远分立”的原则,总统和议会分别通过直选产生,权力之间有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这一切在影片里未能得到点滴的反映,伊朗民兵的形象也是千篇一律的粗暴,缺乏立体感。
加拿大媒体有足够的理由对《逃离德黑兰》感到不满,因为影片抹杀了加拿大大使肯•泰勒在营救行动中的关键作用。肯•泰勒当时为这6名美国人提供假的加拿大护照,冒了很大的风险,被认为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最为重要的外交胜利,影片篡改历史是对这位英雄的侮辱。阿弗莱克看到报道后亡羊补牢,修改了影片最后的附言:“CIA营救德黑兰的六名滞留者的过程得到了加拿大大使的全力帮助,至今这个故事已经成为跨政府国际救援的不朽典范。”
说实话,从来就没喜欢过本•阿弗莱克。无论是他青春无敌时期的《心灵捕手》、《珍珠港》,还是他演而优则导的《城中大盗》,共同的缺点都是匠气十足。《时代》周刊的意见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尽管《逃离德黑兰》着力讨好奥斯卡,但就质量而言,仅为平庸之作。”(媒体用稿)
6 ) 最细微的自我审视——观影:《逃离德黑兰》
十五年前凭《心灵捕手》一鸣惊人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好莱坞才俊Ben Affleck导演生涯的第三部作品《逃离德黑兰》(Argo),上映之后赢得如潮好评。毫无疑问,几个月前爆发的伊朗抗议美国导演侮辱先知穆罕穆德以及驻利比亚使馆遇袭风波无形无意中助长了此片的公共关注度,而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在片中的体现更是解释了观众的热烈反响。然而单纯从影片质量本身而言,阿弗雷克在《逃离德黑兰》张弛有度的步调和精致细腻的制作背后试图表达的人文思想,更让我觉得值得称道。
西方世界与海湾国家的冲突,缘于基督教以及犹太势力和伊斯兰教根本教义的碰撞,但升级则源于对石油这一经济命脉的争夺。美国人民深恶痛绝的独裁统治和人道灭绝,则必须感谢主流媒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断播放的讨伐令。近十年来美国社会遭遇的种种剧变,从某种程度上说都与这一冲突有关,因而围绕战争和对海湾国家的态度,美国国内的辩论与争执也一直没有停歇过。然而在《逃离德黑兰》片中,导演把始终镜头聚焦在事件的本身,没有任何放大解读,不带任何多余的评价,甚至是与事件有关的暴力和流血,也只是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匆匆带过。初看之下这样的处理似乎太随意太肤浅了,但我觉得导演正是刻意用这种尽可能客观的表述方式留给观众自己思考的空间。至于个人英雄主义,笔触也是尽可能的淡。没有惊心动魄的枪战或豪气干云的怒吼,有的只是寥寥数语后的沉默和思考,和隐藏其后的信念与智慧。片中对海湾国家壮美景色的展现毫不吝啬,而美国民众对此事件的愚蠢言论、政府机构的呆板低效、甚至是政治人物的虚伪做作,也得以一一展现,这些客观真实的描述在我看来也是很妙的。
片中多数重要角色都追求与原型尽可能接近的情况下,男主角的挑选一开始让我觉得是个遗憾。然而谁愿意去影院看一个拉丁裔的美国英雄呢——阿弗雷克是个聪明的导演,他处理这个角色的方法和他对整部电影的制作是一致的——用一种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唤起警醒和思考。阿弗雷克是一个关注人性的导演,从《失踪宝贝》到《城中大盗》,他一直都在灰暗晦涩的社会现实中探求人性的闪光点。这次在《逃离德黑兰》中他的自我审视得到的更充分的展现——在他的眼里任何政治事件也许归根结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这世界上的一个个人。
本。阿弗萊克人帥,導技也好,幾部類型電影都拍得好看。關鍵是不賣弄,不在類型里灑狗血,溫情橋段點到即止,技巧雖老套,但規矩講故事,整齣戲都在講怎麼拍電影,拍電影要注意“細節”,“信任”,要“全情投入”,要熟讀劇本(最後就算聯合製片人也要對劇情娓娓道來)
太高估的作品,完全是选题上得当,政治上正确的投机之作。值得肯定的是道具部和服装部很下功夫,对70年代的历史还原真实,细节考究。内容上,贴了个暗讽电影圈的边,“最后一分钟营救”用到没边,结尾个人英雄主义意淫味十十足。
能打六星么!节奏把握得太好了,剧情有张有弛,剧终所有人鼓掌,然后驻足看彩蛋。
很重的前戏,却没有换来期待中的高潮。
当一切狗血的营救计划被冠以“真实事件改编”,不得不感叹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美国电影牛逼之处就在于传输他的价值观,当你沉浸在解救人质的紧张气氛和英雄主义时,忘记了是谁在干涉它国内政,是什么使这些人身陷危机。
"Argo fuck yourself!" 远远超出预期。小本的执导能力有很大的长进,拍得远比《城中大盗》优秀。一个精彩的故事,不乏娱乐性的细节,再加上正面表扬好莱坞在外交以及政界作出的贡献,这部电影已经提前杀进了奥斯卡的提名名单。选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实在是太聪明了,哪个加拿大人会不喜欢?
電影的力量,電影的勝利。
美国电影果然难逃工具的命运,平常时期用来传递价值观,非常时期用来解救人质。
这是本年度在影院看过的最棒的英语片了,流畅又不复杂的故事、极度正确的政治立场(美加友好!)、娱乐性的发展部分(约翰古德曼和阿伦阿金真是太棒)、顶尖的场景设定还原70年代末、顶尖的剪辑和执导,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奥斯卡最大热门!
剧本大赞!情节与情绪推进的技巧玩得一流,层次叠加,烘托渐进,高潮力度明确,拍摄完成也圆满达到水准。
故事性极强,紧张氛围贯穿始终,特别是末尾机场安检那段如履薄冰。就是美式主旋律结尾有点小狗血……
整体优秀的商业佳作,但还不至于加冕。传统的好莱坞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大量借鉴70年代美国政治惊悚片,优秀的剧本改编/剪辑/摄影/艺术指导,AD的配乐更有强大竞争力。小本将幽默惊悚巧妙平衡,逃亡戏让人坐如针毡不能呼吸。故事契合当下时政,完全天时地利,有望大热颁奖季。
Argo fuck yourself!
我觉得这种电影伟大之处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本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变”,每次看到片尾那些原型的照片出现的时候,我就对这个牛逼的世界肃然起敬
期待有点高,实际还是不免沾染了好莱坞套路的几分俗气,个人英雄主义,一边倒的政治倾向,英雄司空见惯的家庭问题,援救总要擦边有惊无险等等,但优秀的叙事节奏和故事的真实性让电影增色不少,非常讨好北美本土观众,奥斯卡提名提前入帐。
我抢你石油,换你的领袖,饿死你全家,在你家盖房子,说是我的领地。你暴乱闯进来,挟持我做人质,这个做法震惊了我们文明世界,于是我拍了个电影。我文明的抢你,你却暴力打我,无法做朋友。震惊这个电影的世界观,还有佩服跪舔美国人,跪舔奥斯卡的姿态…不知道导演到伊朗会不会被揍死,我都想揍你
整部电影的每个方面都很完美,就连小本那张扑克脸的演技都和这个角色完美贴合,绝对是今年颁奖季的大热门,当然主旋律的政治惊悚片想最终登顶前途也不太乐观。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商业片模式,精准的摄影和剪辑,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个人英雄主义和主旋律价值观始终让观影情绪热血沸腾。★★★★
政治题材和好莱坞娱乐的完美联姻。剪摄编剧各种准确,导演在幽默和严肃间的平衡把握,似乎吃定了导演奖。至于刻意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个人英雄主义和政治问题的弱化等,这部片在现时好莱坞体制下已做到最好了。
当空姐宣布你们可以饮用酒精饮料了,六个人喜极而泣,所以这是关于六个酒鬼的故事。在最惊险的时刻,电影打破了隔阂,并触发了彼此交流的欲望。这个事件本身就很有意思,以虚构的摄制组拯救人质,又是真实事件改编与政治惊险。为了营造惊险在结尾弄了很多危机,紧张感确实很强,只是觉得用得有点过
上个月加国和伊朗"断交",今晚又在此片中看到伊朗要加"付出代价"。电影中出现了1948戛纳影展评审大奖奖杯,事实上那几年戛纳因为没钱并未举行。。。